如何與孩子談論同性婚姻六週年:給同志家長的指引
2025年5月24日是台灣通過同性婚姻滿六週年,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標記著許多同志和盟友的共同努力,以及台灣對於同志權益保障的一大步!當相關新聞出現在生活時,是與孩子談論同志議題的大好機會!同志組織「彩虹平權大平台」公布同性婚姻議題及同志權益的社會態度民調結果,超過六成支持同性伴侶收養小孩,將近七成支持女同志伴侶生育下一代,超過四成支持男同志伴侶以代孕生育下一代,超過七成支持小孩在學校學習認識及尊重同志相關課程。
這則事件為何跟同志家庭有關?
法律與社會認可幫助賦予孩子力量
生活在同志家庭中的孩子,可能會面臨外界的好奇、疑問甚至不理解,同性婚姻合法化最直接的影響是給予同志家庭法律上的承認和保障。在六週年這個慶祝里程碑的時刻,家長可以藉機向孩子說明,法律承認且賦予「我們的家」保障與權利,讓孩子為自己的家庭感到自信驕傲!
平權之路我們一起攜手走下去!
透過具體新聞事件談論同志權益,比單純討論家庭結構更能帶入社會觀點,也讓年長一點的孩子了解,民主多元社會中同時存在不同意見,權益保障需要眾人之力,至今仍有許多人鍥而不捨的努力著!家長可以藉此機會開啟與孩子對話,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家庭歷史、同志社群豐富的動能,並在同志運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該如何與孩子談論
一般原則:
保持開放和誠實: 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誠實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如果遇到自己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藉由對話交流傳遞對孩子的愛: 與孩子談論性別與同志議題的目的,除了在於教育,更重要的是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情感,把握機會對孩子說愛!
做好準備回應孩子「不如預期」的反應: 孩子可能會有各種疑問,也可能什麼都不說,轉身玩玩具,但這些都是正常的!並不是我們的說法有問題或是他們對此不感興趣,而是孩子也有自己理解方式。
針對學齡前兒童 (約3-6歲)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對「愛」和「家庭」有初步的概念。可以告訴孩子,有些人是男生喜歡男生,女生喜歡女生,也可以組成充滿愛的家庭,就像我們的家一樣。
可搭配小道具,例如結婚照或家庭合照:「寶貝你看,這是媽媽和媽咪結婚的照片。你知道結婚是什麼嗎?結婚就是兩個相愛的人決定永遠在一起,組成一個家,就像我們家一樣喔!」
善用繪本或故事:共讀關於多元家庭的繪本後,連結到自己的家庭:「故事裡的家庭有兩位爸爸,我們家也有兩位爸爸,我們就像故事一樣一起照顧我們的寶貝喔」
針對學齡兒童 (約7-12歲)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開始理解社會規則、公平和權利的概念,可以加入一些法律和權利的簡單解釋。
從新聞或學校可能的討論切入:「六年前,台灣通過了一個法律,讓兩個相愛但同性別的人也可以合法結婚,就像媽媽和媽咪一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代表法律承認了我們的家庭。」
討論「公平」與「選擇」:「以前,只有一男一女可以合法結婚,但現在,法律認為所有相愛的人,不論是男生喜歡女生、男生喜歡男生,還是女生喜歡女生,都應該有結婚的權利,這是不是比較公平呢?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有選擇和自己愛的人組成家庭的權利。」
連結家庭的實際生活:「這個法律通過後,爸爸和爸比的婚姻關係就正式被國家承認了,這對我們家來說是很大的保障,爸爸和爸比都是你的家長,有權利也有責任可以照顧你,這讓我們覺得非常開心」
針對青少年 (約13歲以上)
青少年有更抽象的思考能力,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社會議題討論,包含權利、歷史和社會進展。
直接提及六週年新聞或社會討論:
「你知道同性婚姻合法化六年了嗎?你有什麼想法或是班上同學都知道這件事嗎?」
探討法律保障與社會進展:
「同性婚姻不只是一張結婚證書,也帶來了許多實質的法律保障喔,例如遺產、醫療決定權等等,也讓我們的家庭更被保護。你覺得這麼重要的事,以前為什麼大家會有疑慮或反對呢?」
討論身份認同與社會環境:
「從小到大,我們走在街上有時會被注目,也回答了不少社會對同志家庭的疑問,這個情況和很多有少數身份的人很類似,像是在台灣的外國人、原住民或是身心障礙者,你有注意到這個相類似的情況嗎?」
分享家庭爭取權利的歷程:
「同性婚姻法案三讀的那天,好多人集結在立法院前面,氣氛非常動人,那陣子我們認識的另一個同志家庭常常和同志團體上街頭開記者會,我們家雖然沒辦法到場,但我也一直支持這些站在運動前線的ngo,我們很愛你,好希望你們未來可以生活在平等的社會!」
溫馨提醒
家長賦予孩子力量:透過繪本、書籍、報導或參與活動,讓孩子知道,我們的家庭是很棒的,在台灣也有很多同樣的同志家庭。社會上可能還是會有人不理解或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教導孩子如何自信地介紹自己的家庭,或者如何回應外界可能的疑問或挑戰。
你可能也想知道:身為同志家庭的小孩,如何回應社會對外貌的關注?
家庭內持續開放的溝通: 開啟討論後,孩子可能會在日常之中提起「同志是什麼?」「我是如何來的?」「為什麼以前同志不能結婚?」等問題,你可能會發現這些問題不像想像中容易回答,甚至無法迴避談論,放輕鬆!談論同志家庭身份不是一次性的談話,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會有新的問題和更深的理解,家長主動保持溝通的管道暢通,讓孩子知道可以隨時和家長談論任何關於家庭或性別的話題!
延伸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