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與祭儀的性平議題:給同志家長的指引
清明時節,總是男性負責掃墓,是因為要讓女生多休息?葬禮上,沒有兒子即無人捧斗?同性伴侶在訃聞上,該如何被記載?越來越多家長不避諱和孩子談論身後事,死亡漸漸不再是禁忌話題,但圍繞死亡的儀式中,有許多隨時間習慣傳承的祭儀文化,值得被好好討論!一起了解如何與孩子談論涉及死亡與祭儀的性平議題!
這則事件為何跟同志家庭有關?
性平隨手捻來,文化中見微知著
在傳統的文化祭儀中,往往存在著基於生理性別的角色分工,例如誰負責祭拜、誰負責準備供品、誰被視為家族的「代表」等等。同志家庭不存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或基於性別的家庭責任分工,孩子可能會在儀式中觀察到性別化的行為,例如只有男性才能進行某些儀式環節,親戚或禮儀人員會詢問「孩子的媽媽在哪裡?」這可能會與他們在平等家庭環境中形成的性別觀念產生落差,進而引發他們對性別平等的思考。
養育小孩需要一整個家族的力量
參與家族的文化祭儀是同志家庭融入家族體系、被認同的重要機會,如果儀式中存在著強烈的異性戀中心主義或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會讓同志家庭感到格格不入,當孩子在參與祭儀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家庭與傳統規範的差異,可能會產生疑問或不安。公開討論這些差異,並強調愛、尊重和包容的重要性,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和認同感,確保沒有人因為其性別認同或家庭結構而被排除在重要的文化活動之外,才能真正體現家族的凝聚力!
我該如何與孩子談論
一般原則
創造開放和尊重的對話環境: 鼓勵孩子提出問題,並以認真、尊重的態度回答。
強調文化和傳統的多樣性: 讓孩子了解不同的家庭、地區或文化可能會有不同的習俗和性別角色分工。
聚焦核心價值: 強調儀式的目的是為了追思逝者、表達愛與尊重,以及維繫家庭情感,而不是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避免過度簡化或概括: 不要用「男生就該…」、「女生就該…」的方式來解釋,而是著重於個人的責任和貢獻。
以身作則: 成人在儀式中應展現互相尊重、合作的態度,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使用適齡的語言: 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調整用詞和解釋的深度。
情境一:訃聞撰寫
孩子: 「媽媽,阿公的訃聞上你的名字底寫了『適張』耶」
家長:「這代表我和一位姓張的人結婚了」
孩子:「對耶,媽咪姓張,而且她的稱呼是『孝女媳』,我記得你跟大舅討論了很久,還上網查」
家長:「對呀,雖然我們是同志家庭,以前大家不知道怎麼在訃聞上稱呼,但經過這次,葬禮公司的人也學到一課!『孝女媳』和『孝子婿』就是這麼簡單!」
孩子:「但是,為什麼舅舅也結婚了,他的名字底下卻沒有舅媽的姓呢?」
家長:「因為過往女性在婚後會被視為夫家的人,因此名字後方會補寫夫家的姓氏,男生則不會有這個作法,這點的確是可以改變的!」
情境二:葬禮儀式
孩子:「為什麼親戚要說你們以後沒人捧斗?」
家長:「捧斗的意思是捧神主牌,親戚的想法是,傳統上由兒子在葬禮上負責主祭和捧斗,女兒負責哭喪,但我不認為是這樣,我認為兒子女兒都可以捧得很好」
孩子:「沒有兒子就不能捧斗嗎?」
家長:「神主牌就是一塊小小的牌子,你覺得你的力氣夠大嗎?」
孩子:「當然可以!而且我覺得男生如果想哭也可以哭」
家長:「沒錯!葬禮是表達想念的儀式,最重要的是送別和哀悼我們最喜歡的阿公,哭或不哭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最舒適的方式」
情境三:掃墓分工
親戚:「哎呀,女孩子不要踩上墓碑!」
孩子:「可是我也想要幫忙把阿公的墓碑擦乾淨,而且...表哥也踩上去了」
親戚:「女孩子不一樣,快下來!」
家長:「女孩子和男孩子都一樣是阿公最愛的寶貝呀,妹妹也想幫忙,阿公一定會很開心的」
親戚:「喔....我是擔心她爬那麼高摔下來啦...」
家長:「妹妹和表哥都一樣手腳靈活,兩個人都注意安全,合作把墓碑擦乾淨喔!」
孩子:「沒問題!」
延伸閱讀參考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從撰寫性別平等的訃聞開始 翻轉喪禮中「男尊女卑」的觀念
https://tgeea.org.tw/gender/custom/27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