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寶寶上學去:彩虹家庭與幼教系學生的分享/家長經驗篇

2021/2/16   1588   同志家長的經驗談

2018年的一份期末專題,同志爸爸Sean認識了清大幼教系的學生,學生在專題中,邀請Sean分享同志爸爸的成家之路與育兒生活。過了兩年,兒子也即將要進入幼稚園,面對未知的校園環境,Sean決定與其擔心校園環境夠不夠友善,不如實際做些什麼事。

 

Sean主動聯繫清大幼教系的辛老師,表達自己想為友善校園性平環境出一點力,促成辛老師邀請3組彩虹家庭來到「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課堂上,一同分享同志成家之路,以及家長們對校園性平友善環境的期待。

 

「希望經由我們的現身,走進課堂與同學們對談問答,能讓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們能與同志家庭有直接的認識與互動,而不再是從新聞媒體的報導中片段地拼湊著對同志家庭的揣測與想像。」

 

對於同志家庭的好奇

在分享的過程中,同學們好奇「同志家庭怎麼有小孩?」,家長們回應同志需要前往海外進行人工生殖,基於台灣人工生殖法的限制,不能像其它異性戀夫妻一樣在台灣進行(小編補充:同志家庭組成的方式很多元,也有可能是透過無血緣收養或前一段婚姻/伴侶關係的孩子哦!)

 

除了生養方式外,同學們也好奇「教養觀會因同志身份而有別於其他家庭嗎?」 ,對於家長們來說,「家庭最重要的元素,是愛,而不是有甚麼成員」,希望將來孩子如果遇到了不友善的對待,即使家長不在身邊,孩子也能察覺惡意與學會保護自己。

 

當天分享的家長,除了Sean以外,還有另外2組同志媽媽小龜與Mia家,即使同樣身為同志家庭,跟據自身生命經驗,Sean也指出男、女同志家庭在社會觀感上的差異,社會對女同志的包容度是好於對男同志的包容度,男同志是相對容易受到攻擊的身分。

 

同志家庭的出櫃策略

外界也經常詢問同志家庭的出櫃策略,但對於每一組家庭來說,出櫃所需要的承擔的成本不同,因為社會刻板印象的因素,家長也需評估出櫃的情境,是否會對孩子造成危險,例如引起對同志家庭的攻擊,當然在必要時仍會告知,舉例而言,醫療人員需要知道孩子遺傳疾病史,那家長就有說明海外人工生殖流程的必要性,Seam進一步補充,我會需要思考在那個情境下,同志身分是不是「必須」讓對方知道的資訊。一方面這是個人隱私,就像平常自我介紹或填寫基本資料時,不需要交代性向一樣,在大部分的情境下,性向並不是必須告知的資訊。


其他相關部落格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共同書寫台灣同志家庭文化、推廣同志家庭社會能見度,促進各地區同志家庭交流,創造互助資源網絡。

成為家慧之友 or 聯絡我們